
脑胶质瘤是我国癌症攻坚行动中最难攻克的癌种之一。通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拥有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神外医生,但如何切实提高患者总生存、打破治疗瓶颈一直是临床专家和患者面临的严峻挑战。近日,在第三届中国脑胶质瘤学术大会暨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上,卫健委首部《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发布并纳入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肿瘤电场治疗。

《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发布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江涛教授表示,“肿瘤电场治疗离中国大陆患者已经不远了,希望通过业界共同努力,最终打破中国脑胶质瘤治疗瓶颈,使更多中国脑胶质瘤患者从中获益。”脑胶质瘤规范更新 纳入“肿瘤电场治疗”
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可谓最高级别以及恶性程度最高(WHO Ⅳ级)的脑胶质瘤,占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的45%。胶质母细胞瘤目前仍是医疗界亟待解决的难题,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5%,仅为肺癌1/3。
过去40年中,治疗手段取得的进展对患者整体生存提升有限,自2005年替莫唑胺(TMZ)上市和2009年FDA批准贝伐单抗用于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后,再无其他疗法问世,患者复发率仍接近100%且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仅为15个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杨学军教授表示,“目前针对胶质母细胞瘤和脑胶质瘤的标准治疗方式,仍然是以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治疗手段非常有限。”
近年来,随着癌症防治成为国家保障民生的重要工作,我国癌症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相较于其他肿瘤,脑胶质瘤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整体水平也正在走向国际。3月16日,我国卫健委正式发布了首部《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其中,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肿瘤电场治疗(Tumor Treating Fields,简称TTFields)被推荐用于新发胶质母细胞瘤(1级证据)和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2级证据)。
此次规范撰写牵头人江涛教授指出:“在规范撰写过程中,一方面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中国患者具体国情,同时也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治疗理念,以不断提高我国的临床诊疗水平。肿瘤电场治疗早在2013年就被美国最权威的NCCN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指南纳入,且近年来推荐等级不断提升,2018年最新的NCCN指南已将肿瘤电场治疗列为1类推荐,我们此次的制订,也希望我们的诊疗规范与国际接轨,让患者可以接受国际标准的治疗。”这是一种通过便携式、无创的医疗器械实施的疗法,可供患者连续使用。体外和体内研究已经证实,肿瘤电场治疗能够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干扰这一细胞分裂和复制过程,从而延缓和逆转肿瘤生长。肿瘤电场治疗在肿瘤内部形成低强度的交流电场,对携带电荷的细胞成分施加物理力,阻止肿瘤细胞正常有丝分裂,使受电场影响的癌细胞死亡。


针对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一项国际III期多中心临床研究EF-14显示,与单用替莫唑胺(TMZ)化疗相比,肿瘤电场治疗与TMZ联合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患者五年总生存率由5%提升至13%,平均总生存期由16个月延长至20.9个月。该实验主要研究者、美国西北大学Robert H. Lurie综合癌症中心Roger Stupp博士曾表示,“20年前,当我开始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时,大多数患者在不到一年中死亡,几乎没有长期存活的病例。自肿瘤电场治疗与TMZ联用治疗使用后,每7名患者中就有1名生存期超过5年。”此外,肿瘤电场治疗表现出的效果与患者依从性密切相关,当患者每天穿戴超过22小时,五年生存率可提升至29.3%,几乎是单独使用TMZ五年总生存率的6倍。

2013年美国NCCN指南即纳入了肿瘤电场治疗,2014年以来指南对TTFields的推荐等级逐年上升。2018年最新版NCCN指南,将“常规放疗+同步和辅助TMZ 化疗+电场治疗”作为胶质母细胞瘤 1类推荐,由此电场治疗上升为1类推荐。杨学军教授表示:“延长患者的生命,是我们脑胶质瘤治疗的攻坚战的终极目标。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手段,肿瘤电场治疗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回归正常工作与生活。更让所有医生为之振奋的是它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时间,也是近十年来唯一被验证可以延长患者生命的治疗方式,有望改写临床肿瘤治疗方式。”2011年,美国FDA批准了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肿瘤电场治疗产品Optune®用于治疗复发胶母质细胞瘤成人患者,2015年批准其用于新诊断的成人患者。目前,该技术已在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地区上市用于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同时其他多项应用于实体肿瘤适应症的临床试验也在同步进行中。

#出国看病、海外医疗、癌症治疗、电场治疗仪、质子重离子治疗、脑胶质瘤瘤治疗、日本医疗#